作为浙江县域经济的“领头雁”,慈溪以改革创新实践作答一系列时代之问:新的历史条件下,怎样让传统块状经济突破瓶颈制约,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转型?面对发展新常态,曾经的“交通末梢”又该如何通过“软硬件”优化提升营商环境、聚合要素资源……
“十四五”以来,慈溪坚定不移推动“八八战略”走深走实,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,改革创新、攻坚突破,奋发实干、勇毅前行,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,高质量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取得积极成效。
慈溪连续3年夺得“浙江制造天工鼎”,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(市)验收,通苏嘉甬高铁、市域铁路慈溪线开建,总实力稳居全国县市域前列。锚定“硬核实力慈溪、品质魅力慈溪、平安幸福慈溪”建设目标,慈溪以“工业立市、创新强市,交通提级、城市提能,生态美城、幸福暖城”三大战略牵引破题,加快推进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,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市域实践排头兵。
60多套视觉检测系统融合深度学习,缺陷识别准确率99.9%;自主研发底座上料机等行业首创装备,设备稼动率达92%;打造个性化定制模式,以模块化设计带动“乐高式”模块化生产……得益于一系列数字化改造创新举措,公牛电器于近日入选浙江2025年未来工厂试点企业,帮助慈溪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。
公牛电器的“未来化”进阶,是慈溪砥砺革新,推动工业经济迈向高水平发展的生动缩影。
坐拥2300余家规上工业公司和全省区县(市)中位次靠前的工业总产值规模,“慈溪制造”何以继续“领跑”?锚定“工业立市、创新强市”首位战略不动摇,慈溪纵深开展传统块状经济、村镇工业集聚区“两项整治”,系统实施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、亩均论英雄等改革举措,围绕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进行针对性、持续性创新,全方位塑造高水平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。
过去3年,慈溪共计盘活低效工业用地超万亩,规上亩均税收持续创下新高。今年1—8月,慈溪累计完成块状行业整治1146家。截至目前,慈溪全市共有36家企业列入省数字化车间/智能工厂,106家企业列入宁波市级数字化车间/智能工厂。
漫步慈溪的乡镇街道、产业园区,制造风景已大不同。以当地最具标杆意义的智能家电产业为例,慈溪创新求变、破局重生,以建设全球家电制造业核心服务区为牵引,系统集聚工业设计、检验测试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,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、深层次地融合,助推智能家电产业体系由“制造”向“创造”跃升。今年前8个月,慈溪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核心区实现盈利收入超700亿元,“415X”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盈利收入3332.3亿元,居全省第一。
传统产业改头换面的同时,新兴起的产业也加速发展壮大。针对重大引领性项目支撑不足的短板,慈溪市大力实施招商体制机制改革,持续推动大抓招商、大抓项目“双抓行动”全面发力,深化运用“基金+基地+招商”模式,发挥“链主”企业的辐射效应开展产业链招商,成功招引一批创新实力强、示范效应好的优质项目落地。仅今年前10个月,慈溪就落地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机器人等领域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4个,同比增长超4成,其中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个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榜单,慈溪位居第2。
“两新”深层次地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。慈溪一方面培优育强企业主体,牵引推动产业升级;另一方面招引孵化科创平台,促进创新要素集聚。针对县域科创资源薄弱的短板,慈溪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机遇,积极拓宽视野、主动借势借力,集聚宁波大学科技学院、慈溪医工所等与地方产业紧密契合的创新平台近10家,并通过共建人才合作基地、成果转化中心、产业化平台等多种举措,实现借梯登高、合作共赢。与武汉科技大学达成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育合作以来,武科大专家走进慈溪企业百余次,与慈星、宝工等一众重点工业公司结对“科创伙伴”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慈溪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(市)验收,首获省“科学技术创新鼎”,跃居全国科学技术创新百强县市第6。与此同时,市场经营主体突破24万户,新增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44家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26家。2023年度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慈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7.58万人、高技能人才10.94万人。
近日,在位于慈溪坎墩的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站房及相关工程TYZF-7标段施工现场,随着一台旋挖钻机启动机械钻头开钻第一桩,高铁慈溪站站房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。
梳理慈溪转型发展史,几乎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重量级交通项目的谋划布局。早在2021年,慈溪市就召开全市域加快高水平交通建设动员大会,明确分阶段推进全市域加快高水平交通建设,构建长三角重要黄金节点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慈溪以大项目为牵引豪迈起笔交通新格局——瞄准“一体化”,谋划布局“三横八纵”融合骨架路网,杭甬高速复线慈溪段、中横线快速路一期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通车,228国道慈溪段等“国字号”项目不断提速;加快“同城化”,完善翠屏山中央公园北麓环线交通体系,规划布局余慈东西高速、G1531高速、宁波大道、翠屏山大道、东海大道(329国道)、公园大道等高快速通道。
2022年11月动工后,目前宁波市域铁路宁慈线(慈溪段)总体进度已超80%。伴随慈溪站站房开钻首桩,一幅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大图景在杭州湾畔铺展开来——以高铁、市域铁路、高速公路、城市快速路等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为抓手,全方面提升交通物流能级,强化对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。
驱车行驶在一路通衢的中横线快速路上,现代化天际线轮廓渐显,繁华都市风光映入眼帘。近年来,慈溪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主线,积极开展中心城区控规整合,优化提升人居环境,以精细治理、精准服务提升精致品质,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。仅今年,慈溪就推进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18个,实施老旧小区梳理式改造8万平方米,新增绿色建筑100万平方米以上。
城乡风貌焕新的同时,慈溪坚持以文化先行引领城乡融合发展,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。新城河滨水空间、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、鸣鹤古镇等生态文化地标串珠成链,推动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层次地融合。总投资22亿元的文化公建群与“15分钟生活圈”建设相融合,让慈溪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媲美大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慈溪以超前布局完善优化城市格局,列入“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”全球功能性节点,确立宁波大都市主中心之一的规划定位,并成功入选浙江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。
临近中午,位于慈溪市白沙路街道的幸福食堂飘出阵阵饭香,居民拿着餐具,开始有秩序地挑选购买。“菜色丰富,价钱实惠,最要紧是开在小区里头,不想烧了过来吃一点蛮方便。”居民朱师傅边打包边点赞。
慈溪作为先发地区,老百姓对共同富裕、美好生活有更高层次、更加多元全面的需求。推动教育强市建设,深化健康慈溪建设,悉心关怀“一老一小”……“十四五”以来,慈溪着力实施“慈有善育”“慈有优教”“慈有健康”“慈有颐养”等系列行动,加快推进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增量提质。如今,备受瞩目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宁波院区开建在即,确定将于2029年竣工。
2024年,慈溪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.97万元、5.33万元,城镇和乡村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20年的1.64缩小至2024年的1.50,为宁波市最优。5年来累计投资7209万元,新改扩建养老机构10家、床位899张,截至去年底,慈溪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村(社区)全覆盖。迄今,慈溪已累计10次荣膺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”称号。
幸福感城市,如何让老百姓可感可及?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,一项名为“幸福邻里·家门口系列”的公共服务提质工程在慈溪开启。聚焦群众关切,慈溪整合盘活城乡金角银边、桥下屋顶、公园绿地、礼堂校舍等空间,精心布局运动场、养老驿站、健康驿站、儿童驿站、城市书房、生态绿道、停车场、文化舞台等8类“小而美”公共服务设施,推动更多优质公共资源延伸到广大群众家门口。
是“幸福暖城”,更是“生态美城”。作为享誉全国的制造重镇,慈溪坚定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努力让“大美慈溪”的生态画卷更加动人。
2021年,慈溪成立县级水环境治理专职机构——慈溪市水环境治理中心,通过驱动制度创新,构建起“规划—指挥—考核—督办”的全链条治理体系,市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21年的42.9%提升到2023、2024连续两年的100%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慈溪还先后斩获2021年、2023年、2024年度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县(市、区),并三度捧回“五水共治”最高荣誉“大禹鼎”。
因地制宜,点“绿”成“金”。2025年4月,慈溪首单水生态产品经营权在潮塘江畔落锤,标的从84.4万元底价一路飙升至884.3万元成交。当一江碧水有了“身价”,一座县域的生态发展新图景就此加速绘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