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报客户端讯(通讯员何秋池)12月20日,由湖北交投投资、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承建的利咸高速大河特大桥23号主墩浇筑顺利突破100米,下构建设总进度完成96%,为大河特大桥早日实现合龙和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从23号主墩承台全部浇筑完毕,到桥梁桩基施工全部完成,再到23号主墩浇筑顺利突破100米,自4季度以来,大河特大桥工程始终在紧张有序中加快建设。
作为利咸高速的控制性工程之一,建成后的大河特大桥不仅是利咸高速全线最高桥,更是湖北省最高连续刚构桥。该大桥位于咸丰县唐崖镇境内,全长1369米,最大墩高170米。自项目开工以来,建设团队不停地改进革新工艺,攻克多道难题,稳扎稳打中按下建设“快进键”。
“我们目前浇筑作业的平均速度是4天一仓、一仓4.5米,在天气条件好的情况下,最快能够达到一天浇筑2米。”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所属利咸六标项目副经理张爱红说,“去除设备检修、不利天气等因素,在不到70天的时间内,23号主墩高度顺利突破100米,施工进展稳健迅速。”
大河特大桥位于唐崖河风景区,横跨唐崖河谷,其中23号主墩为本桥的咽喉点,位于深沟峡谷底谷,其承台底距离山顶高度约110米,距河水水面约45米。面对复杂的地理条件、严格的环保要求及材料垂直运输难题,如何让桥梁下构施工又快又稳?
张爱红说:“为完成材料的垂直运输,我们自主创新设计了一套带减速装置的溜槽实施工程的方案。考虑到现场地势陡峭,设计中需要尽可能减少支撑基础。经过结构计算,最长单节溜槽达到了18米。经过7次反复试验,不断调整减速溜槽的角度和坡度,混凝土终于顺利从山顶输送到崖底储料斗中。储料斗内混凝土被输送至搅拌桶进行二次拌合后,再输送至桩孔位内,克服了便道陡峭狭窄、桩基地势险峻、混凝土运输落差大等难题。”
除在施工领域首次应用高落差减速溜槽,项目技术团队还采用人工水磨钻的方式,对23号主墩24根桩基一起进行开挖,在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同时有效节省工期,成功克服大型机械设备及材料无法进场的难题。
张爱红介绍,相较于传统冲击钻、旋挖钻等桩基施工工艺,采用水磨钻施工可以在同一区域布置较多的水磨钻机同时作业,不受施工场地限制,具有无需爆破、无振动、无飞石、无污染等特点,有效保护了唐崖河风景区的环境,并能24小时循环施工作业,桩基成孔的效果比传统爆破效果更好。
截至目前,大河特大桥整体施工进度已经过半。为了更好的提高运输和施工效率,项目部还独立自主设计了大吨位桩基钢筋笼整体下放提升机,利用边坡塔机将约40吨重的钢筋笼,从山顶平台起吊至落差约120米处的桩基孔口处,再利用自行设计的桩基孔口提升机进行连接和整节下放,有效解决了桩基钢筋笼的运输和下放问题。
“材料运输和浇筑考验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对建设团队的极高要求。按照目前施工进度,大河特大桥下构施工时间预计比原计划提前半个月左右,将超前完成墩身浇筑任务。”张爱红说。
利咸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规划项目之一,是湖北省“九纵五横三环”高速公路网中“纵九”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项目全长84.53公里,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,全线%。项目建成后,对构建鄂湘渝毗邻地区纵向快速通道,改善恩施西南部地区交通出行条件,带动武陵山区资源开发利用,促进区域乡村振兴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。